喜报:我校学生斩获北京市2023年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
2023年5月21日上午8:30-11:30,首届北京市2023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多位领导和北京各高校获奖师生代表出席了此次颁奖典礼。我校推荐的两件作品之一《就中绝技高天下, 压倒五洲景泰蓝》斩获一等奖。该作品由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2班的许京钰同学和人文学院汉外21-2班的孙海桐同学合作完成,由国际商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宋文丽老师负责指导。
教师与学生合影
2023年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由南京大学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是一个全国性的赛事活动,每个参赛高校可以最多推荐两件优秀作品参赛,推荐的全部作品有25%的淘汰率。北京地区首次组织各高校参赛,共收到了来自47所在京院校的88件优秀校级英语短视频作品,经过专家评审评选出32件二等奖作品,22件一等奖作品和14件特等奖作品,所有特等奖作品将进入下一轮,参加全国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作品围绕“大美中国”展开,涉及到大美家乡、传统文化、京城京韵等内容,同学们用丰富多彩的文字和视频资源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深化文明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颁奖典礼师生代表集体合影
来自我校校赛特等奖作品《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的作品同台竞技,最后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本次北京市英语短视频征集活动一等奖的好成绩,也是本次比赛中唯一一个来自北京民办高校的一等奖作品。该作品以清晰的画面、准确的英语表述、标准地道的英语发音、流畅的视频剪辑技术生动而形象地介绍了景泰蓝这一传统工艺的历史传承,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该作品不仅展示了创作团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视频剪辑技术,而且还很好地完成了“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外宣任务。颁奖典礼中,我校国际商学院财务20-2班的学生许京钰作为获奖团队第一作者上台接受了专家的颁奖。
颁奖照片+获奖证书照片
为了办好该赛事,大学英语教学部在开学初就确定由信息工程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负责组织,在三月初启动校赛,各二级学院大学英语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赛,学生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参赛作品和文字材料。赛事组织方通过邮箱收取学生参赛作品和文字材料,共收到29件作品,总计有83位同学参与了此项活动的校级比赛。经过校内10位师生评委的评审,最终选出两件优秀作品参赛。我校学生首次参赛就斩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北京众多优秀高校中脱颖而出,说明我院学生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参加该项赛事,同学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设计视频内容、录制视频、撰写文案、朗读录音并剪辑合成。如果参赛时间再充裕一些,应该会有更多学生参赛,会收到更多优秀作品。
“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的举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钻研视频剪辑技术,另一方面也促使同学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注意了解和学习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目的的全面认知和外宣意识。经过此次参赛过程的历练,参赛同学积累了经验,认识到了差距和需要努力提升的方面。该项赛事在一段时期之内会连续举办,建议有参赛意愿的同学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视频素材,注意学习最新视频剪辑技术,努力提升英语写作能力和朗读水平。
获奖学生创作过程和参赛感言:
从三月到五月,团队的作品从无到有,最终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这样的成绩是队友、老师和所有支持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次比赛要比预想的精彩,也比预想的困难,它不仅仅是一次较量,更是一次学习。在备赛参赛过程中收获的知识和经历远比奖项和荣誉更有价值。事实上,我和队员一起参赛是一个非常巧合的事,几乎是临时兴起、一拍即合。虽然组合的十分草率,但是工作过程我们都十分尽力,这也是我认为视频能高效产出的重要原因。
对待这次比赛,我们都比较重视。最开始,我们先仔细阅读了相关的比赛要求,每一条规定都详细解读,这样至少能够保证创作过程中不会偏题。特别是里面提到,一定要以“怎么给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制作视频。这一点就决定了故事的中心思想,即作为青年人,如何用年轻的视角、通俗的语言来宣传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规则的解读,我们就开始第二步的讨论环节。
最初我们想法就是选择一个北京当地的文化,这样会方便我们后续拍摄。在一众的本土文化里,我们最终选定景泰蓝工艺。从通过过往特等奖案例来架构我们的故事线,到自己着手梳理,增删内容来建立主旨框架。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我们在观看去年获奖优秀视频时,他们的发音和剪辑给我俩带来很大震撼,但是这非但没给我俩带来压力,反而受到很多启发。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参与各种比赛都十分重要的一点,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才可以有足够的能力发挥,从而达到最佳状态,取得理想结果。我们发现,获奖视频在制作时,十分会利用某个特有个人视角去探索故事,比如通过路易十四和丝绸之路作为intro来介绍中国的蚕丝工艺。然后视频结尾又有升华,比如南京绒花视频的结尾,以青年之力量推及到社会发展。简言之就是既能“接地气”也能“高大上”,所以我们在制作时也有刻意的模仿这几个点。
准备工作结束后,我们先写了第一版脚本,内容体系很庞大,涉及景泰蓝从历史背景到如今现状等各个方面,这其实也是怕故事不够完整,所以刻意多准备一些。然后我们把脚本最核心的部分提炼出来,用来选定拍摄素材。基本就是脚本写完的周末,我们就去景泰蓝工艺博物馆进行了学习和拍摄,过程也都十分顺利,也有幸亲自参与了小手工制作。最终第一版成片出来后,我们都很开心,毕竟是自己倾力付出的结晶,所以很有成就感。在校赛通过后,我们又针对现有问题,在宋文丽老师的指导下作了重新的修正。
最终版视频提交后,会感觉内心的一块巨石终于放下了。经过这次比赛我特别地感受到,短视频制作,看似几分钟内容非常容易,但实际上背后是需要付出非常多时间和精力的。不论是色调调节、素材择选还是画面切换等,这都考验一个人的审美和能力。特别是配音,因为本次是英文配音,所以对口语要求十分高,成片必须保证每个音节都是标准且有感情的,不过好在有老师的指导,整体纠正是比较高效的,也让我的口语得到了极大提升。
总之,此次比赛对我们的成长起到很大作用,也进一步帮我们树立青年责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世界发展格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舆论环境敏感多变,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青年人能够用自己的外语技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我们当代青年的使命。在未来,我们将会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奉献祖国。
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商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