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异域求新知 潜心向学树新志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0日 11:12:45 浏览次数:
我院以教师海外进修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DIT)进修是这一举措的开山之篇。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进学院国际化教学水平是促进学院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之举也是重要的战略部署。
此次进修为期三个月。根据进修学习方案规定,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在都柏林工业大学选择3门专业课程,插入都柏林工业大学正常学生班级随班学习。在学习课程之外,进修教师还将参与本科生的听课及作业,亲自进行教案写作,参与助教等其他教研活动;参与DIT国际研讨会等活动。
777电玩城教师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进修系列报道将陆续刊发首批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进修教师发来的报告,将他们在DIT潜心学习的体验与感悟与大家分享。
首先,课程选择上,选择了三门与文化相关的课程,而且分属不同年级不同性质的课程,让我有机会对DIT语言学院IBL(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nguages)专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文化认知与听说技能是大一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一年(2个学期),跨文化研究是大二的课程,是IBL专业的选修课,但同时也是文化研究方面专业的必修课,爱尔兰文化研究是DIT语言学院的选修课。DIT语言学院的专业设置讲究实用和运用,而不像都柏林三一学院那样侧重传统的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这一点应该与777电玩城的定位是一样的。语言学院语种很多,英语方面的本科学位应该只有上面提到的IBL,其它的都是不颁发学位的短期模块项目(programs),硕士学位只有爱尔兰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个专业。课程方面只分为三种类型,即专业核心(core)、专业选修(optional)及学院内公共选修(language electives), 如果学生有能力有时间,还可以选修其他学院的短期模块项目,有一年的,也有两年的。本科四年,学生大三出去实习一年,欧盟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所以学生大多选择欧洲其他国家进行实习实践,大四回来上课兼写作毕业论文,这样安排就解决了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的冲突问题。
其次,在授课方式上,DIT的教师侧重认知引导,而非知识灌输和信息的传递。文化认知与听说技能和跨文化研究都是小班授课,课上没有任何指定的教科书而是老师随堂发的材料,课上进程很缓慢,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很多,还有很多时间花在了介绍相关教学资源上,如有用的网站、可供参考的视频和资料等,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最多有三分之一或更少的课时。一门课每周三个学时,分在三个不同时段,每次一小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上过之后还是觉得收获不小。因为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导去阅读,课前做好准备,课下做好相应的资料查阅、网站浏览和使用,课上专心参加讨论,新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就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当然,爱尔兰文化研究这门选修课例外。爱尔兰文化研究是语言学院的院级选修课,选的学生很多,教师以讲座的方式幽默生动地讲解爱尔兰的历史文化知识,每次2个小时的课程,他自己要讲一个半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提问。爱尔兰文化研究课上获得的是信息,跨文化研究课上学到的是文化理论和文化差异,而文化认知和听说技能课上除了点滴文化常识和听说技能外,教师的教法和技巧及所推荐的众多学习资源可供借鉴。很庆幸,自己选了这三门课,而没有都选侧重内容的高年级专业课(content-based modules)。
第三,在教学资源的使用方面,DIT的做法值得借鉴。教师从不局限于任何教科书或某单一教学资源,教学材料完全凭借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取自多本参考书,教师只将课上需要的和学生需要了解的复印给学生,学生不做课外阅读,课上所发材料也足够他们通过考试。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想做课外拓展阅读,教师也会推荐一些好的参考书,学生之间的层次会自然分化出来。DIT的每个教室都有网络接口,教学楼也覆盖有无线网络供学生使用。课上,教师随时可以调取某网站的视频或网页,以供学生学习和观看,这对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很有帮助。比如Youtube上面有很多很好的视频,只能在线观看,如果教室内有网络接口,教师可以随时调取所需要的材料,向学生展示某个场景或者与学生观看某一主题视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发言,这样不仅方便了教师教学,更会让课堂气氛活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资源运用能力的极大考验。
第四,在课程的命名上,我发现除了纯理论的课程(如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Economics等),尤其在低年级阶段,课程的名称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结合了语言的两个方面,如Cultural Awareness and Oral Skills, Written Expression and Text Analysis,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ve Practice, O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Principles of Busines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etc.,一般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不单讲知识,也不单讲技能。而我们的课程命名,“英语听力I―IV、英语阅读I―IV、英语口语I―IV、英语写作I-III”等略显内容单一,其实课上好的教师绝不会满足于某一单项技能的训练。然而,因为课程命名如此,有些教师也就较少涉及或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而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和讲解。当然这些课程是国家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所规定开设的,不过有些院校已经对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或者听说结合,或者读写结合,国内早就有学者提出英语写作课程的开设可以分成“语法与写作”“阅读与写作”“修辞与写作”“论文与写作”几个层次来开设,低年级重语法和模仿,高年级重修辞的运用和论文写作。我在想,即使不做过大的调整,是否我们的基础课也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下,留出更多的课时开设更多实用的专业课。
以上仅是三周内学习观察的宏观感悟,大多是我觉得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方面,还有很多课上学到的微观教学技巧和教学方面的领悟,以后陆续与大家分享。在这里学习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除了听课、整理笔记、课外阅读、写作业外,周末我们还尽可能地多参观一些都柏林的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景点,一方面为了完成爱尔兰文化研究的作业,另一方面为了更深切和直观地了解和体验爱尔兰文化及欧洲文化,真正做到“不虚此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供稿)
此次进修为期三个月。根据进修学习方案规定,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在都柏林工业大学选择3门专业课程,插入都柏林工业大学正常学生班级随班学习。在学习课程之外,进修教师还将参与本科生的听课及作业,亲自进行教案写作,参与助教等其他教研活动;参与DIT国际研讨会等活动。
777电玩城教师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进修系列报道将陆续刊发首批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进修教师发来的报告,将他们在DIT潜心学习的体验与感悟与大家分享。
在这里学习交流的每一天都很充实
――应用语言系王秀红
首先,课程选择上,选择了三门与文化相关的课程,而且分属不同年级不同性质的课程,让我有机会对DIT语言学院IBL(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nguages)专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文化认知与听说技能是大一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一年(2个学期),跨文化研究是大二的课程,是IBL专业的选修课,但同时也是文化研究方面专业的必修课,爱尔兰文化研究是DIT语言学院的选修课。DIT语言学院的专业设置讲究实用和运用,而不像都柏林三一学院那样侧重传统的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这一点应该与777电玩城的定位是一样的。语言学院语种很多,英语方面的本科学位应该只有上面提到的IBL,其它的都是不颁发学位的短期模块项目(programs),硕士学位只有爱尔兰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个专业。课程方面只分为三种类型,即专业核心(core)、专业选修(optional)及学院内公共选修(language electives), 如果学生有能力有时间,还可以选修其他学院的短期模块项目,有一年的,也有两年的。本科四年,学生大三出去实习一年,欧盟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所以学生大多选择欧洲其他国家进行实习实践,大四回来上课兼写作毕业论文,这样安排就解决了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的冲突问题。
其次,在授课方式上,DIT的教师侧重认知引导,而非知识灌输和信息的传递。文化认知与听说技能和跨文化研究都是小班授课,课上没有任何指定的教科书而是老师随堂发的材料,课上进程很缓慢,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很多,还有很多时间花在了介绍相关教学资源上,如有用的网站、可供参考的视频和资料等,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最多有三分之一或更少的课时。一门课每周三个学时,分在三个不同时段,每次一小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上过之后还是觉得收获不小。因为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导去阅读,课前做好准备,课下做好相应的资料查阅、网站浏览和使用,课上专心参加讨论,新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就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当然,爱尔兰文化研究这门选修课例外。爱尔兰文化研究是语言学院的院级选修课,选的学生很多,教师以讲座的方式幽默生动地讲解爱尔兰的历史文化知识,每次2个小时的课程,他自己要讲一个半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提问。爱尔兰文化研究课上获得的是信息,跨文化研究课上学到的是文化理论和文化差异,而文化认知和听说技能课上除了点滴文化常识和听说技能外,教师的教法和技巧及所推荐的众多学习资源可供借鉴。很庆幸,自己选了这三门课,而没有都选侧重内容的高年级专业课(content-based modules)。
第三,在教学资源的使用方面,DIT的做法值得借鉴。教师从不局限于任何教科书或某单一教学资源,教学材料完全凭借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取自多本参考书,教师只将课上需要的和学生需要了解的复印给学生,学生不做课外阅读,课上所发材料也足够他们通过考试。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想做课外拓展阅读,教师也会推荐一些好的参考书,学生之间的层次会自然分化出来。DIT的每个教室都有网络接口,教学楼也覆盖有无线网络供学生使用。课上,教师随时可以调取某网站的视频或网页,以供学生学习和观看,这对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很有帮助。比如Youtube上面有很多很好的视频,只能在线观看,如果教室内有网络接口,教师可以随时调取所需要的材料,向学生展示某个场景或者与学生观看某一主题视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发言,这样不仅方便了教师教学,更会让课堂气氛活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资源运用能力的极大考验。
第四,在课程的命名上,我发现除了纯理论的课程(如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Economics等),尤其在低年级阶段,课程的名称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结合了语言的两个方面,如Cultural Awareness and Oral Skills, Written Expression and Text Analysis,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ve Practice, O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Principles of Busines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etc.,一般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不单讲知识,也不单讲技能。而我们的课程命名,“英语听力I―IV、英语阅读I―IV、英语口语I―IV、英语写作I-III”等略显内容单一,其实课上好的教师绝不会满足于某一单项技能的训练。然而,因为课程命名如此,有些教师也就较少涉及或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而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和讲解。当然这些课程是国家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所规定开设的,不过有些院校已经对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或者听说结合,或者读写结合,国内早就有学者提出英语写作课程的开设可以分成“语法与写作”“阅读与写作”“修辞与写作”“论文与写作”几个层次来开设,低年级重语法和模仿,高年级重修辞的运用和论文写作。我在想,即使不做过大的调整,是否我们的基础课也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下,留出更多的课时开设更多实用的专业课。
以上仅是三周内学习观察的宏观感悟,大多是我觉得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方面,还有很多课上学到的微观教学技巧和教学方面的领悟,以后陆续与大家分享。在这里学习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除了听课、整理笔记、课外阅读、写作业外,周末我们还尽可能地多参观一些都柏林的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景点,一方面为了完成爱尔兰文化研究的作业,另一方面为了更深切和直观地了解和体验爱尔兰文化及欧洲文化,真正做到“不虚此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