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流动博物馆新形态 | 环境设计专业师生赴大运河博物馆开展课程调研学习
Exploring New Forms of Mobile Museums: Environmental Design Students and Faculty Conduct Course Research at the Grand Canal Museum
为探索“流动大篷车”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新形态,为同学们提供更加直观贴切的博物馆展示新思路,3月6日,环境设计专业22-1英文班的全体同学在陈琳老师、郑佳祺老师的联合带领下,前往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一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展开调研。此次活动紧扣《项目实践1》课程,旨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博物馆展陈手段下的博物馆设计实例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展览空间、布局互动体验设计以及文化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呈现,以确保在后续的,课程开展以及作业完成方面能够更加切实地贴合现实项目形式。
环境22-1英文班师生全体合照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和休闲水街组成。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主楼屋顶形似巨帆,共享大厅屋顶状如船只,两座建筑之间有一条长约270米的休闲水街,再现了运河码头的景象。其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和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其中,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通过1000多件文物和艺术品,生动展示了大运河的发展演变及其与北京的密切关系。此外,博物馆还设有沉浸式体验展“不止运河”,借助高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
大运河博物馆内部空间展示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手段与布局独具匠心。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元素,共享大厅形似“船体”,展陈大楼屋顶如“帆”,两座建筑之间以270米长的休闲水街相连,再现了运河码头的景象。馆内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和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通过文物展示、多媒体技术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此外,博物馆采用动静分区的布局,共享大厅与展陈大楼功能互补,观众可在参观过程中体验从热闹到安静的过渡,更好地沉浸于展览氛围。
同学们进行实地拍摄调研
在进行调研学习的过程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们通过对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路线、策展思路、空间氛围营造、交互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自己综合考量,从而确保在本次调研内容的细致性以及为未来课程学习中的博物馆设计提供真实的案例分析。同时,学生们不仅关注于博物馆普遍的展览特性,同时同学们以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来进行抗战通过不同的分析,从故事性行事空间等方向与老师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同学们进行切实交互体验
最后在经过今天的调研学习后,同学们和老师集合在一起,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本次事件后关于博物馆设计的看法。此次调研实践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让同学们对于流动博物馆的设计逻辑以及手法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同学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制作的创新性想法以及思路。陈琳老师也鼓励同学们不断创新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方面不断探索,用数字化的手段对博物馆设计进行创新设计。
学生感悟: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策展逻辑精妙,依运河发展脉络铺陈,展品有序串联历史。空间布局合理,巧用光影,沉浸式展陈生动诠释运河文化。馆内丰富展品与多媒体展示,生动再现运河往昔盛景,让我真切触摸到千年漕运的深厚底蕴 。
—付蕊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览以丰富的文物、生动的多媒体和巧妙的场景复原,将千年运河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展品布局合理,主题分明,从漕运盛景到民俗风情,让人沉浸其中,深刻感受到大运河作为文化动脉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为我在后续的博物馆设计中提供了许多的新思路。
—徐怀浩
供稿人:陈琳 徐怀浩
编辑审核: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