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让耿耿丹心与教育强国的浪一起澎湃


    人文学院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部和通识中心组成。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人文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

建设号召,以科学思维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师资优化与教学模式转型。


一、科学思维,促进新文科品牌建设

    1.夯实文化管理

人文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首先依据777电玩城育人理念,制定人文学院“根”文化建设:学院是土壤,教师是树根,学生是树干,果实是教育成果;土壤越肥沃,树长

得越高,树冠就越大,果实就越丰硕;树根为树木提供养分,但却默默无闻,不与树木争果实。777电玩城有着独特的红色基因,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

中国心。所以,新文科要传承中国根、培养中国心,无论学生未来“飞”多远飞多高,根都扎在中国大地上。

在“根”文化的要求下,人文学院形成人文学院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教师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各专业负责人、学工负责人和教秘代表组成,凡涉及人文学院的管理

事务由会议商讨并决策。

    在“根”文化的滋养下,人文学院开启科学行政,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发展,并制定:

1.规划制度。在发展规划中明确分配年度指标,在学期计划中落实规划指标,在总结中反馈指标落实情况。

▪1234会议制度。“1”周一次专业教研会,“2”周一次管理会,“3”周一次名师(骨干)培训会,“4”周一次人文学院全体会。

▪岗位制度。根据学校相关要求,人文学院完善了教师、教秘、学工和院长、办公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等各岗位职责。

▪考勤制度。以文化管理为基础,人文学院设立教师各类活动考勤制度,并纳入绩效考核。

▪绩效制度。人文学院制定科学完善的绩效制度,将学院战略目标转化为教师个人行动,同时注重动态平衡,避免异化为功利性工具。

在“根”文化的管理中,人文学院规范档案管理,各教研室统一档案分类和过程文件归档。

2.学科交叉融合

引入数据科学、认知心理学等方法论,推动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学科与数字人文等前沿领域结合,打造“人文+科技”特色课程群和平台课程群。

3.品牌化发展路径

聚焦地方资源,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和课题等特色服务活动,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新文科品牌。

4.学术生态构建

设立社会教育标准研究中心、家庭发展与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口述史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研究平台,举办新文科前沿论坛,如“大学生乡村振兴论坛”“耿丹与健康

中国论坛”,鼓励师生参与国家级社科项目,近三年获批交叉学科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自编教材一本。2024年,自编教材《表达性心

理咨询:理论与实践》荣获世界华人心理学与高素质教育科研著作一等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2021年,社会教育标准研究中心研究的《儿童注意力训练专业技能

规范》成为了国家团标。

自主研发“功能结构式”教学法,解决理论课程讲授与应用脱节问题。课题组通过10周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形成论文,发表在《教育研讨》2023 年 11 月第 5 卷

第 4 期。该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以“工具”为载体,从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去掌握相应的工具,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框架的建构。该教学模

式将应用的需要分成模块,每一个模块内再分成小单元,单元之间构成完整模块,模块与模块构成能力。相比传统教学法,学生接受的信息输入较少,能够投入更多

的精力去思考和实践,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更加主动。


二、周密部署,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分层培养机制

一是教师为自己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学院和教研室依据教师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二是建立青年教师“121”培养机制,签订“导师协议”,每天“1”次

回报,一周“2”节课,专业教研室每月为青年教师举办“1”场座谈会,支持青年教师站稳讲台。三师开启“名师”培养工作,把各专业骨干教师集中培养教学法和

教改课程设计以及社会服务宣讲训练,将品牌故事传播出去。

2.引育并举

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双师型人才入职,担任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高校研修74人次;

3.团队建设

组建“课程思政”“创新教改”等教学团队,实施“工作室”培养计划,为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4.能力提升工程

定期开展“教学创新”“OBE教学设计”“项目式教学研讨”培训,教师混合式教学通过率100%。

5.激励机制优化

将跨学科成果、教学改革纳入绩效考核的同时,设计人文学院“三八红旗手”(3月)“劳动模范”(5月)和“师德之星”(9月)的评选表彰活动,激发教师向上向阳

之心。教师先后获得校级奖21个、区级奖1个、市级奖18个、国家级奖1个,为人文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敢为人先,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1+1+1”体系建设

提炼出耿丹新文科人才培养“1+1+1”体系。第一个“1”是专业;第二个“1”是专业开设的工作室,供学生自选;第三个“1”是工作室主持教师承接的社会项目。最终

形成“专业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1个工作室,并要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到工作室转化成技术,并跟随教师到社会

项目中实践。”

2.基于“1+1+1”体系打造专业亮点

社会工作专业:“3337”育人模式也可称为“三三三融合七育人模式”,第一个“3”即专业育人的三路径:具有校-院-专业的三级文化。 其中,校级层面,北京工业大学

777电玩城有天然的传承烈士精神的红色文化;二级学院层面,人文学院有“根”文化;专业层面,社会工作 专业扎根于人文学院的“根”文化,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全程、

全方位的学业、情感、生活方面的成长关注,坚持“立己助人、助人自助”的 价值理念,打造“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社工专业特色,2021 年成为了北京市“一流”本

科专业建设点。 第二个“3”即,教师争做“三师型”教师:授课的老师,专业社工师,引导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第三个“3”即,抓好课程思政、专业教学、身心扶

持三大环节。 “7”指的是“七育人”:教育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素质育人、实践育人。

应用心理学专业:“3-3”育人特色即通过“三室”获得“三种能力”。第一个“3”是指“三室”,即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校内设立的实验室、工作室和在基地设立的“咨询

室”,让学生在“真题”中真干,提升专业技能;第二个“3”是指学生毕业时的“三种专业能力,即心理问题评估能力、心理咨询能力和社区心理服务(讲座)能力,学

生走出校门即是“熟练工”。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打造“一二三·中文+”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核心。“一”为一个课程主体,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

家标准》为指导,继续完善本专业各模块的课程建设工作,将核心课程作为课程主体。“二”为两翼,以跨专业融合的工作室和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基地为两翼,提高学生实

践机会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文+”创新人才。“三”是满足多方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担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的使命;同时,具有鲜明的中西融合、学教并重的学科特点。其中,一是满足全球国际中文教师需求和中小学教师需求;二是将师范教育与文化

传播紧密结合,培养文化交流使者;三是联合其他专业,形成本专业竞争优势,培养“中文+”人才,使学生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各专业课程思政优质课锤炼

基于培养目标,铸造三门优质课程思政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工作专业《学校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世界文明史》,其中《心理咨询

与治疗》课程思政荣获北京市课程思政名师(团)。

4.工作室教学实践

成立“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室”“社区治理工作室”“表达性艺术治疗工作室”“会心沙盘工作室”等13个工作室,每一个工作室都实现了跨专业融合和知识-技术-项目融合,

并承接地方政府与企业项目,学生参与率达100%。一是通过工作室实现跨专业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工作室教学法促进学生的走出教室,在项目中增长才干。

其中“表达性艺术治疗工作室”2024年荣获校级优秀工作室。

5.项目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金课”原则,完成《学校社会工作》项目式教学改革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中国现代文学》等13门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改革。

6.落实人才培养“四个不间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学院创新性提出并落实“四个不间断”机制,即理论学习不间断、专业技能不间断、表达不间断、AI教育不间断,旨在培养一批学习型、创新型、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并推动人文学院新文科可持续发展。

 7.形成招就业“111”模式

“一个声音讲品牌故事、一个诚信宣传专业、一个心愿促就业”的“111”模式,是人文学院在新文科背景下创新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有益探索。该模式聚焦品牌塑造、诚信

招生、精准就业三大核心,强调新文科的系统性、真实性、人本化。几年来,招生数量由人文学院成立之初的400名学生增加到今天3个专业在校生930人,就业率平均95%。


四、耿耿丹心,为教育强国建设而努力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人文人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凝心再聚力,为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XML 地图